宝岳科技:让城市会 “思考”,治理效率翻番

2025-09-12

近日,媒体聚焦陕西宝岳科技有限公司,讲述我们如何以测绘为基、以技术为翼,破解城市治理难题。今天,就带大家走进宝岳的成长之路 —— 看我们如何让沉默的测绘数据 “开口说话”,让城市治理实现 “一图感知、一网统管”。


日报截图.jpg


“不做炫酷的 PPT,只做每天有人真正在用的系统”

这是我们总经理辛虎常说的一句话。作为 1993 年就踏入测绘行业的 “老测绘人”,2008 年他带着对地理信息的热爱创办宝岳,从最初为资源规划部门提供全周期地理信息服务,到如今成为城市智慧治理的 “赋能者”,我们始终锚定一个目标:让技术落地,让数据有用。

过去,城市地下管网渗漏、井盖位移,需要多个部门反复现场排查;如今,在我们的智慧市政平台上,隐患位置、责任单位、处置进度实时可见 —— 原本 10 个班组分头处理的故障,现在一队人马一次就能解决。这背后,是传统地理信息与物联网、大模型技术的深度融合,更是我们对 “实用为王” 的坚持。

【转型之路】从 “送面粉” 到 “递成品”,重新定义地理信息价值

随着城市大建设节奏放缓,传统测绘业务逐渐萎缩。2016 年,我们开始思考:如何让积累多年的地理信息数据产生新价值?答案是:从 “数据提供商” 转变为 “解决方案服务商”。

辛总曾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这场转型:“过去我们只给客户‘面粉’(原始测绘数据),蒸馒头还是包包子全靠客户自己;现在我们直接递上‘成品’—— 客户要馒头给馒头,要包子给包子。”


辛总.jpg


基于这个思路,我们构建了 “数据生产、平台开发、硬件研发” 三位一体的核心服务体系:
·自主研发时空数据平台、业务中台、物联网中台,筑牢智慧应用的 “地基”;
·推出智慧市政、智慧应急等系列平台,将数据与城市管理需求深度绑定;
·至今,这些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省内外 10 余个重点项目,从西安到咸阳、兰州,我们把“智慧治理”的种子撒到了更多城市。

【破壁之力】“一张图”看透城市 “里子”,让治理效率翻倍

在我们的演示大厅,有一套让很多来访客户眼前一亮的 “一张图” 系统。屏幕上,城市地下管网的三维模型清晰呈现,排水管道的直径、电力电缆的埋深、通信线路的权属单位,鼠标滑动间一目了然。

但它不只是 “可视化工具”,更是打通部门壁垒的 “连接器”。产品负责人程磊曾现场演示过一个场景:
网格员发现路面破损,拍照上传系统后,平台自动定位隐患位置,即刻将任务派发给养护单位;处置完成后,财务直接在线支付 —— 全过程留痕、透明,没有推诿,没有拖延。

过去,绿化、环卫、亮化、市政等十几个领域的案件,需要不同队伍分头处理;现在通过统一平台调度,政府不用增派人手,却能管得更细;企业也因成本节约更愿意配合。这就是 “一张图” 的魔力:以空间位置整合业务流,让城市 “经脉” 彻底通畅。

【深耕之责】安全监管 “无事不扰”,做千余家企业的 “智能管家”

在智慧应急领域,我们打造的安全生产监管平台,更是颠覆了传统监管模式。目前,平台已接入企业千余家,核心理念是 “无事不扰、无处不在”。靠 “动态风险画像”帮大家收好安全关:

·企业每日自查、政府检查、专家抽查的数据全部接入系统;

·通过量化评分体系,自动评估企业安全管理水平;

·评分低的企业会被重点监管,评分高的企业则 “少被打扰”。
     更关键的是,系统将安委办、行业部门、街办全部串联起来 —— 商务局管酒店、教育局管学校、卫健委管医院,让 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” 不再是口号。截至目前,该平台已经在西安高新区运行一年半,成功处理了多起安全隐患,成为城市安全的 “智能大脑”。

【初心如磐】“卖服务不卖软件”,拒绝 “摆设系统”

这些年,我们见过很多智慧城市项目陷入 “重建设、轻运营” 的困境:建设时轰轰烈烈,运营时没了经费,最后变成 “中看不中用” 的摆设。但宝岳从一开始就坚持 “卖服务不卖软件” 的模式 —— 按年收取服务费,不要求政府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。

“这样做有两个好处,” 辛总说,“一是降低政府使用门槛,让更多城市能用上智慧系统;二是倒逼我们持续优化服务 —— 只有系统每天都有人用、用得顺手,客户才会愿意继续和我们合作。”

如今,我们已从一家小型测绘公司,成长为拥有 100 名员工、获评 “专精特新” 的企业。但我们始终记得:技术不是用来“炫”的,而是要扎根在每一个井盖、每一条管线、每一处安全隐患的处置中,让城市真正 “会思考”,让治理更省心、更高效。

从传统测绘到智慧服务,我们的转型,其实也是地理信息产业升级的一个小小缩影。未来,我们会继续以数据为墨、以技术为笔,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浪潮中,为更多城市绘制 “一图统管” 的治理蓝图。

分享